近年来,“加密货币”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它以去中心化、匿名性以及资产增值潜力等特点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科技爱好者的关注。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对于加密货币的监管政策各有差异,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拥有庞大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国家,加密货币市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问题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中国,政府对虚拟货币的态度经历了从默许到严格限制的过程。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了比特币的性质,即其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提醒消费者“应当审慎看待此类产品”。
进入2017年后,随着ICO(首次币发行)热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中国监管机构加强了对虚拟货币市场的控制。当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宣布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2021年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提醒社会公众增强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同年7月,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的通知显示,在中国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
综上所述,目前在中国境内从事与加密货币相关的发行、兑换和买卖等行为均被视为非法且受到严格禁止。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可能会随着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而调整变化,因此对于任何有兴趣涉足这一领域的个人或机构而言,持续关注最新的法律法规变动显得尤为重要。